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 > 新闻资讯 > 公司新闻
金属机械结构件焊接对焊接工艺有哪些要求?
[2025-06-16]

金属机械结构件焊接对焊接工艺有哪些要求?

金属机械结构件焊接工艺要求与规范

一、焊接工艺基础要求

焊接方法选择原则

碳钢 / 低合金钢:优先选用 CO₂气体保护焊(效率高、成本低)、埋弧焊(适合厚板);

不锈钢 / 铝合金:采用 TIG 氩弧焊(保护效果好、热影响区小)、MIG 焊(适合中厚板);

精密件 / 薄板:激光焊、电子束焊(变形量≤0.1mm);

异种金属:钎焊(如铜 - 钢焊接)或摩擦焊(如铝 - 钢连接)。

焊接材料匹配标准

母材类型 推荐焊丝 / 焊条 性能要求

碳钢(Q235) E4303(J422)、ER50-6 抗拉强度≥420MPa,熔敷金属冲击功≥27J

低合金钢(Q345) E5015(J507)、H08Mn2SiA 屈服强度≥345MPa,-20℃冲击功≥34J

不锈钢(304) E308-16(A102)、ER308L 含碳量≤0.03%,耐晶间腐蚀

铝合金(6061) ER5356(铝镁焊丝) 抗拉强度≥210MPa,耐蚀性匹配母材

二、焊前准备工艺要求

母材预处理

表面清理:

碳钢 / 低合金钢:喷砂或砂纸去除铁锈、油污,露出金属光泽(表面粗糙度 Ra≤25μm);

不锈钢:用丙酮擦拭,禁止使用碳钢工具接触(避免铁离子污染);

铝合金:机械打磨氧化膜(用不锈钢丝刷),或化学腐蚀(NaOH 溶液脱脂 + HF 酸活化)。

坡口加工:

板厚≤6mm:I 型坡口(无间隙);

6-12mm:V 型坡口(角度 60°±5°,钝边 1-2mm);

>12mm:X 型或 U 型坡口(减少填充量,降低变形)。

工装与反变形设计

刚性固定:使用夹具、定位销固定工件(夹紧力均匀,避免局部压痕);

反变形法:根据经验或模拟计算,预设变形量(如角焊缝预反变形 5°-10°);

对称布置:多焊缝结构按对称顺序焊接(如 H 型钢先焊腹板两侧,再焊翼缘)。

三、焊接过程控制要求

关键参数设定

碳钢(10mm 板,CO₂焊):

电流 220-250A,电压 26-28V,气体流量 15-20L/min,焊接速度 350-400mm/min;

层间温度≤250℃(避免晶粒粗大)。

不锈钢(5mm 板,TIG 焊):

电流 110-140A,氩气流量 8-12L/min,焊接速度 200-250mm/min,背面通氩气保护(流量 5L/min)。

铝合金(8mm 板,MIG 焊):

电流 180-220A,电压 22-24V,氦气 + 氩气混合气体(70% He+30% Ar),流量 25-30L/min。

焊接顺序规范

长焊缝:分段退焊(每段 100-300mm),减少累积变形;

交叉焊缝:先焊短焊缝,后焊长焊缝,避免应力叠加;

厚板多层焊:每层焊缝厚度≤4mm,层间清理熔渣(用钢丝刷)。

四、焊后处理工艺要求

应力消除处理

热处理:

碳钢 / 低合金钢:去应力退火(600-650℃,保温 2 小时,随炉冷却);

铝合金:退火处理(300-350℃,保温 1 小时,空冷),避免过时效。

机械法:锤击焊缝(碳钢用圆头锤,铝合金用橡胶锤),释放残余应力(锤击密度≥20 点 /cm²)。

表面处理与检验

焊缝清理:

碳钢:敲除焊渣,打磨焊缝至平整(余高≤1.5mm);

不锈钢:酸洗钝化(硝酸 + 氢氟酸溶液,钝化膜厚度≥5μm),消除氧化色。

无损检测:

目视检测(VT):焊缝表面无裂纹、气孔、咬边(咬边深度≤0.5mm);

射线检测(RT):重要结构(如压力容器)需达到 JB/T 4730.2-2005 II 级标准;

超声检测(UT):厚板焊缝(≥8mm)检测内部缺陷(缺陷当量≤Φ3mm)。

五、特殊结构件焊接要点

薄壁件(δ≤3mm)

采用小电流、快速焊(如激光焊功率 1-2kW),避免烧穿;

工装密贴工件(间隙≤0.1mm),减少热变形。

厚板件(δ≥50mm)

预热温度≥150℃(碳钢)/200℃(低合金钢),层间温度≥预热温度;

采用多层多道焊(每层厚度 3-5mm),后热缓冷(覆盖石棉布)。

复杂铸焊件

铸件焊前预热(根据材质确定温度,如铸铁 HT300 预热 400-500℃);

选用铸铁焊条(如 EZNi-Fe),采用短段、断续焊(每段≤50mm),焊后锤击。

六、质量控制与验收标准

力学性能测试

拉伸试验:焊缝抗拉强度≥母材标准值的 90%;

弯曲试验:180° 弯曲无裂纹(侧弯试样厚度≥4mm);

冲击试验:焊缝金属冲击功≥母材规定值的 80%。

尺寸公差要求

直线度:≤1mm/m(重要结构),≤2mm/m(一般结构);

平面度:≤0.5mm/100mm(导轨安装面),≤1mm/100mm(非工作面);

角度偏差:≤±1°(关键焊缝),≤±2°(普通焊缝)。

七、常见焊接缺陷及预防措施

缺陷类型 产生原因 预防措施

裂纹 应力集中、母材淬硬倾向 预热 + 后热,选用低氢焊条,控制焊接速度

气孔 气体保护不良、母材潮湿 清理母材,烘干焊材(焊条 350℃×1h),增加气体流量

未焊透 坡口角度不足、电流过小 增大坡口角度,提高电流,调整焊枪角度

咬边 电流过大、焊速过快 降低电流,控制焊枪摆动幅度

通过严格执行上述工艺要求,可确保金属机械结构件的焊接质量,满足强度、精度及可靠性需求。实际生产中需结合工件材质、结构复杂度及使用工况,优化工艺参数,并通过试焊验证工艺可行性。


返回

收缩